烈日、台风、洪水,走进今年的夏天,来自自然的“天灾”依然风起云涌,变幻多端。而源自我们自己的“人祸”更是纷纷攘攘:“7.23”事故的唏嘘声、路桥轰然倒塌的震天声、对故宫丑闻的声讨声、对红十会的质疑声、对有毒食品的感叹声……无不撬动着公众的每一根神经。媒体是对的,责无旁贷而抽丝剥茧般的披露,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,鞭挞了“人祸”的责任者,对政府职能部门,更是一种警示。

可是,肥沃的土壤里有荆棘,更盛开着灿烂的鲜花。一个个“草根英雄”的壮举,也吹奏着时代的强音。

继英雄妈妈吴菊萍后,7月3日凌晨,租住在诸暨市郭家村的四川小伙王森,发现邻居被窃后,挺身而出,与歹徒狭路相逢时,英勇抓捕,不幸被刺中胸口,将其25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地浙江大地上。7月16日凌晨,松阳县市口村多户村民家着火,17岁女孩叶雯临危不惧,成功救出邻居90岁的阿婆和50岁的智障男子。7月31日傍晚,常山县富足山村65岁的老人占祖亿,在常山港勇救12岁落水男孩后,自己终因体力不支而遇难……不胜枚举的“草根英雄”,鲜为人知的英勇壮举,不断闪耀着人性的光芒。

想起前苏联一位哲学家对英雄的诠释:“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,一个靠几个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。”直白的理解,一个民族、一个时代需要无数英雄。而留心环视,我们缺少这样的英雄吗?

如果不是,我们给他们足够的掌声和鲜花了吗?其实,对英雄的崇尚是不分民族的,其价值观往往惊人的相似。不然,《华盛顿邮报》、《纽约时报》何以也连篇累牍地报道吴菊萍的草根壮举?

现实中,扶一把老人儿童过马路,为淋雨的弱者撑一次伞,为渴望上学而交不起学费的孩子捐一次款,都谈不上壮举,却同样闪烁着英雄的因子。有人感慨,功利心、商业化、尔虞我诈、物欲横流,但这难道是时代的主流吗?

英雄的土壤从未贫瘠,也不应贫瘠。